首页>人物 > 正文

怀宁县4700名教师深耕独秀教育大地

怀宁县教育局 2023-09-09 07:26:57

魏巍独秀山,滚滚皖河水,享有“首府首县、独秀故里、戏曲之乡、长诗圣地”之盛誉的怀宁县人文荟萃,杰才辈出,“千年一人”邓石如、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、“一代完人”王星拱和“麦地诗人”海子都是怀宁县的“名片”。一座人口不足70万人的县城赓续了红色血脉,传承了科学精神,厚植了教育情怀,即使在偏远山区的洪铺镇,尊师重教气息更加浓厚。

方向明是怀宁县洪铺镇冶塘小学校长。今年的9月1日对他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,这一天定格了他从教40年的岁月。参加工作以来,他一直深耕在乡村教育的讲台,先后在长安小学、新泉小学、双桥小学和冶塘小学轮转,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学生都涌入城镇上学,村小的学生大幅度减少,近10年来先后撤并了10所村小,仅有冶塘小学学生数保持稳定发展趋势。


(资料图片)

走进冶塘小学,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,犹如自家的房屋一样温暖。在开学前,方向明花了3天时间把校园内外打扫一番,整齐摆放每个班级的桌椅,整理好每个班级新书。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,他总会站在学校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,学生都称呼他“校长爷爷”,他对这些孩子更是如数家珍。

冶塘小学能留得住学生的“密码”究竟是什么?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教,要满足孩子的需求,尤其是心理需求。”这是方向明给出的答案。冶塘小学有学生96人,其中留守儿童就有68人,心理健康是方向明最关心的问题。他安排学校每周五最后一节课是家校共育课,确切地说就是视频课。班主任在课前与学生家长微信视频,反馈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,然后给每个孩子几分钟时间和家长“见面”,家校共育不让留守儿童有爱的缺失,也不让外出家长有亲情挂念。

2021年,怀宁县推进智慧教育发展,为所有学校配备智慧课堂设备。方向明只有教育信息化概念,但根本没有实际实践。设备配备到位后,作为学校的“领头羊”,他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和摸索,尝到了智慧课堂的“甜头”,决心让“山里娃”通过教育信息化与时代接轨。他先是动员老教师多用班班通教学,鼓励年轻教师在智慧课堂上课,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弥补了乡村教育的缺陷,为“小而美”的校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。

“小时候,我是山里娃,长大后,我教山里娃,不能让子孙后代还做山里娃。我坚持留在村里教书,就是为了让他们不做山里娃,用知识帮助他们飞向更远的地方,扎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。”这是方向明坚守乡村教育的铿锵誓言。
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教育是国之大计,需要一代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。汪奇是2021年调入怀宁县洪铺初中的青年教师,也是初三班主任。他经常早晨6点从市区出发到学校,晚上10点后才能到家,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班级45名学生身上。

“明年6月,他们要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,考试成绩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发展。这些孩子渴望知识,晚自习放学后还有学生在班级学习,知识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天梯。”汪奇很理解这些学生,更心疼他们。他自掏腰包办了个“口袋图书馆”,买了300余本科普知识、古典文化、励志文学作品书籍,营造了书香班级氛围。班里留守儿童较多,也有不文明行为,他经常找学生聊天,纠正语言欺凌等不文明行为,创建文明班级。

教育情怀需要薪火相传,也需要克服种种困难,坚定信念。怀宁县振宁小学校园里有一位执着的“老黄牛”李荷兰。2022年7月她被查出患有恶性甲状腺结节,在医生的建议下,立即做了手术。但是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十分困难,尤其是对嗓子受影响较大。由于今年学校招收的学区内新生较多,班级也随之增加,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。身体还没有康复的李荷兰主动向学校提出教2个班的数学,保证完成教学任务。

“这几天咽部有明显的变化,嗓子开始沙哑,有种声嘶力竭的感觉。但是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,我还是要坚持上课,想一切办法克服这些困难。”离不开课堂的李荷兰介绍说,她的爱人也和她在同一所学校任教,也时常鼓励她克服困难。站在三尺讲台20余年,他们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
如果说方向明、汪奇两位老师是师者薪火相传缩影,那么在李荷兰身上展现的是师者担当,怀宁县还有几千名教师每天默默耕耘在校园,用自己的青春点燃孩子们的青春,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未来。

近年来,怀宁县教育局以党建引领,深入贯彻落实《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》要求,强化师德师风师能建设,聚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,不断涌现一批爱岗敬业的好老师,有立志做“大先生”的特级教师汪中华,有争做“四有”老师的教坛新星李小凤,有扎根乡村教育的校长爷爷方向明,还有克服病痛坚守课堂的丁清……他们厚植教育情怀,潜心教学,在怀宁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挺膺担当,深耕独秀教育大地,谱写着怀宁教育新篇章。(李未停 董艳莉;特约通讯员:高莉萍)

关键词: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