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,23岁、因“左侧口眼歪斜1月余”入院
【资料图】
体检:T 37.1℃,P 91次/分,R 18次/分,BP 113/69mmHg,身高 168cm,体重 55kg。神志清醒,呼吸平稳,对答切题,口齿清晰,查体合作。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,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颈软,颈静脉无充盈与怒张,气管居中,双侧甲状腺无肿大。胸廓正常,无肋间隙增宽,双肺叩诊清音,呼吸音清音,未闻及干湿啰音,未闻及哮鸣音,心界叩诊无扩大,心率91次/分,节律齐,心音正常,无杂音。腹部平坦,无腹部压痛,无腹部反跳痛,肝脏未触及,脾脏未触及,Murphy’S征阴性,肠鸣音正常,肾区叩击痛(-)。脊柱正常,活动正常,四肢正常,活动正常,关节正常,双下肢无浮肿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专科检查:双眼球各向运动灵活自如,双瞳孔等大同圆,光反射灵敏,左侧额纹消失、蹙眉不能,左眼闭目不全,眼裂0.1cm,左侧耸鼻不能,示齿力弱,左上露牙尖,左下1颗,左侧噘嘴差,左侧鼓腮漏气(+)。四肢肌力Ⅴ级,肌张力不高,腱反射++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
辅检:(2023-1-1**人民医院)头颅CT: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。(2023-1-31 **医院)面肌电图:考虑左侧面神经病变。
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轴位CT软组织窗轴位T1WI冠状位T2轴位T2压脂轴位DWIADC轴位增强冠状位增强矢状位增强轴位CT骨窗1/48 正在加载...左侧腮腺类圆形占位,边界清,见少量出血,T2低信号包膜,不均匀强化。易误诊为神经鞘瘤。
病理诊断: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。
案例讨论
腮腺多形性腺瘤(混合瘤)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、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。具体病因不明。腮腺混合瘤或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、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,故称混合瘤”。
其中的粘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。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,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,并非真性包膜。
腮腺混合瘤虽为良性,但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,如包膜有肿瘤细胞浸润,因此临床上将腮腺混合瘤视为临界瘤”,即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一种肿瘤,约有5%一10%可发生恶变。
临床:腮腺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。肿瘤位于耳垂下方,较大时,即伸向颈部。肿瘤呈硬结节状,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而间有软软的结节。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,可被推动;生长缓慢,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。如发生恶变,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,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。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,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,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。
MRI表现,腮腺多形性腺瘤一般为单发性形状不规则,肿块类型以≤3cm为主,病灶的边界较为清晰,并且具有一定的囊变率。实质性肿块内部存在有斑点状囊变信号,在T2WI信号下,肿块中的斑点呈现出一种高信号状态,会出现明显的沙粒样改变情况 。大多在T2WI等信号,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包膜特征。
鉴别诊断:应与肌上皮瘤、基底细胞瘤、腺泡细胞癌、腮腺淋巴瘤相鉴别。
校对:王宇军
阅读:1387 ,文章已于2023-05-30修改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