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综合 > 正文

中国画双年展|你在哪一刻被山水击中?_环球热讯

钱江晚报 2023-04-22 13:25:30

在“宋韵今辉”艺术特展中的历代书画国宝各自安全回家后,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“跨越千年”回到当代,以一派多元的新山水面貌,再次面向公众亮相。

4月22日,由中国美术家协会、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、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杭州·中国画双年展开幕。这项延续了13年的艺术盛事,首次以绘画内容——“五岳归来”­——作为主题,邀约全国画界39位艺术家,投身神州大地上的名山大川,沉浸式地观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,最后以展览的方式,带领观众领略山水世界的千般生意、万种风情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石头和树

2010年,首届中国画双年展在杭州开展,第一届到第五届,这项展事分别以中国画的五种形制“巨幛”“手卷”“册页”“中堂”“屏风”组织策展。2020年第六届中国画双年展,以“雅集”起兴,通过不同形制的作品,共同呈现酬唱答和之雅兴。到今年,中国画双年展第一次命题作画:“五岳归来”,一道山水题。

假如换一种角度,我们观众拿到这个题面:当你走进展厅前,你会看到什么样的中国山水?

1950年代末,瑞士出版家阿尔伯特·史基拉(Albert Skira),邀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青年研究员高居翰(James Cahill )写一部中国绘画史。在选择画作图片时,史基拉有所抱怨:“石头和树,Cahill 先生,你拿来的就是石头和树,我的读者要看的是人、房子还有故事。”

史基拉是当时最有名也是最好的美术书籍出版商,他很明白叙事性的画更能够吸引公众,当然彼时西方对中国山水画的认知还不足。不过史基拉可能说出了普通观看者的一些心情,中国山水画不容易读懂。

史基拉先生或许可以和中国南朝的陶弘景先生对一对话。陶先生隐居后,回复皇帝邀请出山的诏书时谈了一个问题:山中何所有?

中国山水的石头和树里能看出什么呢?

第七届中国画双年展总策展人张捷说,这次展览,是艺术家们直面山河大地的生命感知。“古往今来,从‘一步一登临’的看山,到‘只可自怡悦’的品山,再到‘坐忘苦不足’的画山,不同山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象,成就了一个个读山者绵长的历史记忆,不断地被神化、赞叹、象征、歌颂和描绘。

在漫长的年代里,自然山水已经叠印了一代一代艺术家和文学家的目光,成为山水的人文记忆与美学历史。

“一座山成了一个人的觉行道场,而一个人又成了一座山的精神代言。比如顾恺之与云台山,王维与终南山,荆浩与洪谷山,苏轼与庐山,黄公望与富春山,王履与太华山,石涛与黄山,潘天寿与雁荡山。”

我们为什么要看山水画?因为在画家笔下,陶弘景“山中何所有”的叩问,有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回应。

此次中国画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丘挺说,在中国历史上,山水画的发达,跟都市化的生活息息相关,“都市越繁华,人们越是需要山林气象。”

在今天也一样,据说雷军、马化腾这批IT大佬都爱好收藏当代中国山水作品。“物质生活这些‘硬’的东西有了,我们会更需要一种柔软的状态。恰恰在这一块,‘山水’可以承接。”

在山水面前,人能从社会中脱离出来,谁不心动?

丘挺《象逐龙瑞》59×79cm

人和故事

当你站在“山水”面前,人和故事都在里面。你甚至可以“钻”进去看,因为细节丰富足够透露情节。

张捷说,这届参加中国画双年展的画家“都很猛”。“作品体量非常大。”在展厅,每位参展艺术家有10~15米不等的展线,这其中多件作品都是“纵5米横10米”左右的巨嶂山水。

张捷自己的参展作品《云断苍崖呼山月》也巨大,纵4米3,横12米6,画的是太行山。

今年春天创作时,他借用了一个大场地作为工作室,花了两个月时间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。

当今天这张巨制立于展厅墙面时,你可能会发现,峻极于天的山势在某些地方,突然就温暖起来了。

张捷《云断苍崖呼山月》430×1260cm

展厅里会有各种面貌的山水,有的风流,有的宽缓,有时疏秀,时而又游于规矩之外。这些都是艺术家的面貌。

春秋时期的《庄子·田子方》里记录,宋国国君要召集画师来画图画,其中一位来得最晚,还有点散漫失礼。

在画家们工作时,派去视察的官员回来汇报,说那个迟到的画师“解衣盘礴”。他是袒胸露臂,随意盘坐在席子上作画的,很不雅。

宋国公一听,反而说,这就对了,他是个真的画家。因为他在创作时自在,旁若无人。

这届中国画双年,除了当代鼎鼎大名的国画家,还有15位40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参展,年轻人所占比例前所未有。他们创作时未必“解衣盘礴”,但是你从作品的种种笔墨中,会看到许多自由的灵魂。

当代山水

杭州观众其实更加容易亲近山水画,刚刚结束的“宋韵今辉”艺术特展,1个月展期,吸引了15万人次观展,相关报道阅读量有近5个亿人次。

今天中国画双年展里,有一个和宋代不一样的山水世界。它在视觉上更具形式感,更显张力。

不要说看不见房子和人了,此次参展艺术家花俊的作品《他山》里,甚至连树和水流、山岚都没有,只有石头:一张纵5米03横9米65的叠石。

那是花俊小时候在老家泰州无数次攀爬过的假山石,“黑黢黢的”,他在里面和小伙伴捉迷藏,打仗,装神弄鬼,“有时候撞得头破血流。”

但是这些石头来自五岳三川。展厅里,这巨大的叠石丛,鲜用古画处理山石的勾、皴、点、染法,艺术家用了矾胶置入的方式形成新的笔墨效果。

这样的山水,怎么会看不到人,怎么会没有故事?它甚至总带有一种生气,在怂恿你置身其中,完成你自己的故事。

花俊《他山》503×965cm 

六朝画家宗炳在一篇深奥的短文《画山水序》中说,当他年迈足衰而无法再攀山约岳时,他就把记忆中的景致画在壁上,凝视之中,旧游踪迹似乎历历在目。

宗炳说这是“坐究四荒”。意思有点接近莎士比亚讲的“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,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”。

这大概也就是陶弘景先生回答的“山中何所有?”“岭上多白云。”每一个人在山水面前,都会发现自己的那部分超尘出世的“白云”。

关键是,你愿意去观看吗?从线条、墨点中看到自然世界的气象与端倪。当你站在此间山水世界,你会在哪一刻被山水击中?

展讯

五岳归来 第七届杭州·中国画双年展

展览时间:2023年4月22日—5月22日

展览地点: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(南山路218号)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关键词:

为您推荐